本报记者 许琦敏专访报道
每周三,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博士生朱凯帝都会带着丰富的实验用具,来到建襄小学,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为二年级的小朋友带来一场关于“糖”的奇妙旅程。这个学期,他所参与的有机所科普团队在徐汇区四所中小学开展了有机化学科普课程,为孩子们带来了别样的课后体验。
与此由中科院上海高研院联合浦东新区教育局、科协共同发起的“浦东新区未来科学之星培养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该计划汇聚了来自中科院、上海中医大、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气象局等科研机构的顶尖科学家,他们带着涵盖人工智能、无线通信、生物医药等九大领域的30门科普课程走进中小学课堂。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中小学对于高质量科普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记者跟随科学家们走进中小学课堂发现,这些科学家们的科普课程深受孩子们喜爱。他们不仅带来了前沿的科技知识,更传递了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宝贵的课后时间因为这些高质量科普课程的加入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科学家们希望将“神秘的专业”带到孩子们眼前,为他们打开科研的大门。比如,李明齐研究员不仅让吴迅中学的学生们了解了通信工程的奥秘,还亲自指导他们完成了无线收音机的组装。当收音机里传出熟悉的广播声时,孩子们欢呼雀跃。这样的体验让他们对通信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这些科普课程还弥补了中学老师在“带教科研”方面的能力短板。华师大二附中的副校长娄维义表示,科学家进课堂的活动对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志向和未来职业规划非常有帮助。而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家则与上海市十五中的老师一起设计校园沉浸式科研体验课程,通过优势互补,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有。
不扣考点的实验和项目也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和未知世界的兴趣与好奇。在科学家们的指导下,孩子们可以亲手操作实验,体验科学的过程,这样的经历让他们更加热爱科学,更加勇敢地未知世界。
科学家们的科普课程为中小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不仅带来了知识,更带来了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激发了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好奇。这样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有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在中国科研领域的卓越之地——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一位名为井怡的高级工程师正点燃心中的明灯,引领着未来的科学之星冉冉升起。作为“未来科学之星”项目的发起人,井怡工程师坚信,高校与研究机构肩负着培育未来科研人才的使命,应当与中学联手打造全新的培养机制。
深入高校与研究机构,不难发现一些大学新生在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方面稍显薄弱。科研之路并非总是充满鲜花与掌声,它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得住寂寞的决心。为此,这些学术殿堂正积极寻求新的途径,期望通过科学家的科普教育,为中小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以弥补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短板。
科学家们深知知识的力量,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他们希望通过科普活动,让中小学生了解科研的艰辛与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的精神。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为未来的科研事业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
在这股培育未来科研人才的热潮中,高校与研究机构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孕育未来科学之星的摇篮。通过与中学的紧密合作,他们共同绘制了一幅科研教育的宏伟蓝图,为中国的科研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文汇报的报道,我们为大家呈现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希望这一培养机制能为广大中学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的科学之星在我们的培育下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