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乳喂养的七个常见说法解析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爱婴区护长 黄淑婷 主管护师
迎来了第29个世界母乳喂养周,今年的主题为“支持母乳喂养,为了一个更健康的地球”。国际母乳喂养行动联盟(WABA)呼吁将母乳喂养作为解决地球健康问题的可持续措施之一。在此背景下,谭德塞世卫组织总干事在记者会上强调了新冠感染疫情期间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虽然母乳喂养听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让许多新手妈妈感到压力山大。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爱婴区的黄淑婷护长提醒我们,关于母乳喂养,有许多说法需要我们仔细辨别,以免走入误区。
【说法一】:生完宝宝后,需要等到奶胀了才喂奶。
这是错误的。宝宝出生前,妈妈的身体就在为哺乳做准备了。产后最初的72小时,虽然母乳还未大量分泌,但宝宝应坚持少量多次的吸吮,顺应泌乳素的夜间分泌高峰,这样不仅能获得初乳,还能保证乳腺管通畅。
【说法二】:母乳不足,需要添加奶粉,或者攒着一起喂。
这也是错误的。母乳是最适合宝宝的食物来源,其营养成分会根据宝宝的发育和哺乳时间发生变化。我们主张按需哺乳。想要乳汁充足,需要宝宝的有效吸吮和乳汁的有效移出,不限次数和时间的哺乳,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
【说法三】:哺乳时疼痛,多喂几次就能解决。
这是不对的。正确的哺乳过程应该是妈妈和宝宝都感到舒适。哺乳是妈妈和宝宝之间的互动,需要掌握正确的体位和技巧。不正确的含乳姿势可能导致乳头疼痛。建议妈妈选择舒适的哺乳姿势,并尝试不同的体位,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宝宝的喂养方式。
【说法四】:没奶的话,多喝下奶汤。
这个说法也不准确。增加泌乳量的有效方法是宝宝的多次吸吮和鼓励妈妈建立哺乳信心。大量饮用汤水可能不利于乳汁分泌,还可能抑制催产素分泌,影响乳汁排出。哺乳期妈妈只需维持均衡饮食即可。
【说法五】:妈妈在哺乳期间不能吃辣、不能吃冰淇淋。
这是错误的。哺乳期可以吃辣椒和冰淇淋,这些食物可能会改变母乳的气味,但不会伤害宝宝。偶尔尝试不同的母乳有助于宝宝在添加辅食时接受不同的食物。只要宝宝不抗拒,妈妈可以吃这些食物。
【说法六】:妈妈发烧就不能喂奶了。
这也是误解。发烧只是某一疾病的症状表现,重要的是了解发烧背后的原因。如因乳腺炎引起的发烧,坚持母乳喂养有助于缓解乳汁淤积;因感冒、流感引起的发烧时,母乳喂养不会增加宝宝感染几率,产生的抗体是宝宝最好的保护。
【说法七】:恢复月经后就不能给宝宝喂奶了。
同样,这是不正确的观念。恢复月经并不意味着母乳喂养的结束。月经恢复与母乳喂养并不冲突,只要妈妈愿意,可以继续喂养宝宝。哺乳期的妈妈们在月经来临的时候,不必担忧母乳的营养问题。月经的到来,并不会影响母乳的质量,宝宝依然可以安心享用。
月经,这一生理过程,受到下丘脑神经的调控。在哺乳期间,乳头频繁受到宝宝的吸吮刺激,这种刺激会抑制下丘脑神经,导致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使排卵和月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如果妈妈没有进行哺乳,通常在产后的6到10周就会恢复月经。但若是进行母乳喂养,月经恢复的时间就不那么确定了,研究表明,4到18个月都是正常的。恢复月经的时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母亲的种族、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生产次数以及身体质量指数等。
对于那些认为“奶水6个月以后没营养了,要断母乳”的观点,我们要明确:这是错误的!母乳是宝宝最安全、最有益的食物。它含有宝宝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和抗体,是名副其实的“黄金食品”。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际母乳协会都鼓励婴儿在6个月前接受纯母乳喂养,并在之后的时间内继续母乳喂养,同时适当添加辅食。添加辅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宝宝快速成长对营养素的需求,并帮助他们逐渐过渡到幼儿阶段的饮食,而不是因为母乳没有营养。
另一个误区是:“断奶以后要排残奶,不然会得癌症。”这也是不正确的。残奶是指断奶后留在乳房内的乳汁。在逐渐离乳后,妈妈的乳腺组织功能会逐渐退化。在这个过程中,乳房可能会挤出一些白色或淡黄色的残余乳汁,这是正常现象。这些残留的乳汁对人体没有任何影响,妈妈也不会感到不适。没有必要去排残奶。
疫情期间,我们更加倡导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不仅为宝宝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是妈妈们的温柔力量让这个世界持续旋转。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黄淑婷护长,作为爱婴区的负责人和母乳喂养咨询师,她拥有20年的产科临床经验。她提醒大家,母乳喂养的种种好处是无可替代的,希望所有宝妈们都能坚持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