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可以影响各年龄层群体的疾病,特别是在学龄前儿童中,4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患病率最高,占所有患者的85%~95%。该病的潜伏期大约为2~7天。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以及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溃疡等。某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心脏病、急性肺水肿等严重的并发症。
手足口病最初于1981年在我国的上海市区被发现,随后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多个省份都有病例报道。在某些地区,该病的发病率甚至高达1000/十万。例如,1983年天津市的一次疫情中,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导致7000多人感染。近年来,如深圳、新疆等地也相继发生手足口病疫情。
目前,对于手足口病并没有特定的预防方法或专用药物。防治工作主要依赖于严密的疫情监测和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病例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至疾病防治监测中心,以确保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疫点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做好相关群体的体检工作。中小学、托幼所等单位应严格执行晨间和午间的体检制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和治疗。
第三,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家长和老师应定期对儿童的玩具进行消毒,教育孩子避免咬玩具、不与他人共用毛巾、牙刷等物品。要经常晾晒孩子的衣物,对污染的物品、餐具、玩具等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第四,加强患者隔离工作。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应减少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保证室内通风良好,让孩子多喝水、充足休息以提高抵抗力。患病儿童应在家中进行隔离休息,避免传染他人。
至于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例如,可以在患者疼痛的溃疡处涂抹布洛芬片水溶液,让患者用盐水漱口以缓解口腔疼痛。对于婴儿患者,应确保他们喝足够的奶和水,但避免给他们喝酸性饮料。值得注意的是,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部分患者在不进行治疗的情况下也会在7~10天内康复,且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对于已经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以防止意外发生。